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中国教育报:江苏大学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锚定新需求 提升“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1-10-18 浏览量:

南濒长江、北连淮河的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而江都第四抽水站采用的,正是江苏大学自主研发的水力模型。

“能为南水北调工程出点力,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愿望。”被称为我国“泵业泰斗”的江苏大学教授关醒凡告诉记者,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东线工程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梯级泵站工程。经过20多年的奋斗,他们成功研发了系列高性能低扬程泵水力模型,广泛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的21座泵站中,每年可节省1.75亿元。

“合并组建20年来,江苏大学始终致力于服务国计民生。”该校党委书记袁寿其说:“江苏大学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于2001年合并而成。合并重组后的学校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充分利用三校学科交叉互补的综合优势,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光伏发电作为新型能源,其应用的市场越来越广阔,降本增效成为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早些年,我国光伏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主要依靠国外技术和装备。”回忆2005年刚刚涉足光伏领域时的情景,江苏大学教授丁建宁感触颇深。他带领团队围绕太阳能电池及储能领域苦下功夫,先后突破了电池材料制造、电池片制造、组件制造等多个难题,完成了对全产业链专利的布局。

“高校围绕产业技术完成技术研发,企业开发工艺实现产业化,我们培养的学生也都在生产线上,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丁建宁介绍说,他同时还领衔创建了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全国10余所高校和3所中科院研究所,服务200余家光伏企业,培养光伏产业高层次人才。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江苏“两个率先”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是江苏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20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7项,科技部国家科技项目、课题、任务共计2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

擦亮农机特色“金字招牌”

在江苏大学许多人看来,农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根”与“魂”。2020年,江苏大学深入推动“095工程”,实施“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一流学科创建、“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等六大行动,同时一口气建立了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院、智能农业研究院等6个研究院,积极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我国油菜具有植株分枝交错、含水率高等特性,原先的国产油菜联合收割机收割时存在脱粒破损严重等问题,而进口收割机价格过高,不适应国内的小田块作业环境。农业工程学院李耀明团队研发的“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专利,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2018年起,依托这一专利技术,国产收割机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这些年,江苏大学与企业、地方的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学校与南京农高区合作签约经费3亿元建设智能农业装备创新港,与华为在智慧农业、智能农机领域开展合作……

高科技创新提升生活品质

快餐盒饭、速冻包子、糯米鸡、即食鸭……抗疫期间,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邹小波团队与部分企业合作的“中式自动化中央厨房成套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全面开工,利用这一装备生产的食品安全卫生,省时省力,保障了抗疫一线人员和社会团体的饮食需求。

“高铁、飞机上的快餐盒饭中往往没有绿叶蔬菜,因为绿叶蔬菜很难保脆护绿。”邹小波介绍,他们团队利用新技术对食材进行清洗、杀菌和保鲜处理,不仅能够保存蔬菜的色泽,还使其硬度和咀嚼性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江苏大学还面向经济主战场,响应与服务民生关切。学校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立了江苏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2018年,该校30名教师正式受聘兼职技术经理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地方转移转化和落地对接。

袁寿其表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探索科研提质改革,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产学研合作质效,通过布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合力打造一批高端平台、共同攻克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增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朝着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年10月18日1版

文章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0/18/content_60045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