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一个特殊的日子。89年前的今天,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落幕。89年后的同一日,江苏大学讲台上,一位年过古稀的教师正动情讲述着长征路上艰苦卓绝、信念如钢的故事。台下,700多双眼睛——从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凝神倾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烽火连天却信念如铁的岁月。

她叫邓玉平,红军后代、历史教师,被誉为“长征精神代言人”。自2004年起,她15次重走长征路,足迹遍布各路红军征途,拜访过300多位老红军,记录下无数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一次,她受江苏大学之邀,走上“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讲台,与来自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附属学校、镇江市第一中学、中山路小学大禹山分校、 第一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大中小学生们 共同“眺望长征”。
重走,是为了永不遗忘。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共同的名字叫红军。”邓玉平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她带来了一件件“会说话”的实物:一顶褪色的红军帽、 一束松潘草地的青稞麦标本、盖满邮戳的长征路线红旗……每一样背后,都是一段血与火锻造的记忆。
她讲述看护员张敏,回忆草地中“一把青稞填饥肠”“党员先尝野菜”的生死考验;讲述“红小鬼 ”赵天月“两次报名扛起枪”的革命坚守;讲述卫生队班长钟明“三发子弹打一仗”的艰苦卓绝;讲述长征路上最小战士向轩“四块银元奔红军”的难忘记忆;讲述王全英“五趾缺一心向党 ”的终身信仰。真实的故事,朴素的语言,却让不少学生红了眼眶。
回应,是青春最真诚的致敬。
课堂不仅是讲述,更是双向的触动。江苏大学车辆(卓越)2401班李孟道 提问:“是什么让您坚持寻找父亲的战友?”邓玉平的回答简单却深刻:“是父亲的嘱托,是老红军的托付,更是长征精神本身的感召。”
“以前总觉得长征是历史书里的一段文字 ,”镇江市第一中学 高一(5)班钱满在互动环节中说,“今天才明白,那是无数 具象的人,用生命走出的一条路。”

课后,来自中山路小学 大禹山校区 少先队大队长纪昱成 分享道: “邓老师讲述的‘后背木板学识字’和‘困牛山跳崖’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 珍惜当下,做新时代的好队员。 ”

“在这堂打破讲台与年龄界限的思政课中,长征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一段历史,而是可感的精神、可触的信仰、可继的道路。”江苏大学思政课教师金丽馥表示。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5年10月23日
文章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8bdfe22cad944b6bb51579f4a9bd1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