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流体中心)迎来喜讯:流体中心申报的“高端海洋流体装备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入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这是江苏高校海洋流体装备领域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也是江苏大学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科研平台。
从服务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到服务国之重器“华龙一号”、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流体中心为何总能紧跟国家事业发展步伐,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流体中心党委书记张德胜教授表示,中心始终发扬团队精神,深度融合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育人链与转化链,形成了推动流体装备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优化学科链,夯实产业链
“为农民设计一款功率大、结构简单的排灌机械,让他们用得上、用得起、会操作。”60多年前,我国著名农业机械专家、排灌机械事业创始人戴桂蕊教授把内燃机和抽水机的原理进行组合,为机器取了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内燃水泵。这也是流体中心学科交叉的雏形。
如今,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流体中心推动流体机械与农业工程、生物医学、智能控制、电气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培育农业智能节水灌溉装备与技术、海洋资源开采装备与技术等若干学科增长点,目前已形成了节水灌溉装备、生命支持系统流体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驱动与能源系统等特色发展方向。
“智能勘测找水打井一次成功,涌泉井日出水量约300吨,小康井日出水量约50吨。”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黄家坝村,流体中心主任袁寿其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应用示范。该计划基于空-天-地多元信息的综合分析,探明所在地区的水文地质结构、汇水条件和蓄水空间,结合地球物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结果,成功勘测井位并实现快速钻井、成井、固井。
多学科智慧交叉融通,结出了满枝硕果。近3年,流体中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经费超9200万元,跨学科高水平研究论文数量年增长超过30%。
学科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流体中心构建“共建、共享、共联、共解”联动机制,围绕泵阀、核电工程、农机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在长三角泵阀产业集群、核电泵装置行业和江苏省节水灌溉装备行业牵头组建3个产业链党组织,覆盖上下游重点企业200余家。围绕产业链共性技术突破与“卡脖子”难题,骨干教师揭榜挂帅,帮助相关企业实现年增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
激活人才链,贯通育人链
灾害防御青年科学奖、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亚洲流体机械青年工程师奖……今年是流体中心青年教师周岭教授的“丰收年”。从矿用应急排水泵研究拓展至深海石油开采用泵研究,他坦言,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流体中心的全力托举。
流体中心专门设立了优秀教师成长基金与青年教师引导基金,累计投入600余万元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全周期支撑,并资助青年教师开辟交叉研究方向。
既在高校培育,也去企业练兵。流体中心依托流体装备产业需求与学科链优势,将青年教师送到产业一线锤炼。近3年,340余人次青年教师赴上海、浙江温岭、安徽泾县、江苏靖江等地泵阀骨干企业调研,10名年轻教师进入利欧、新界等龙头企业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科研攻关。
在青年学生成长方面,流体中心为大学生配备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跨界导师团队,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姚学良在内的50余名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学生思政教育,将真实的产业案例融入了教学全流程。
在刚刚落幕的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流体中心教师汤玲迪指导的“全神灌注”项目团队,获大赛金奖。这支学生团队正是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解决了国内卷盘式喷灌机效能低下的难点问题。
42个省级以上研究生工作站与产教融合基地,4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研究生培养团队……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衔接,有力支撑了大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重要竞赛。近3年,流体中心学生团队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
互利共赢,转化中一路生花
今年7月,张德胜团队研发的渤海油田渤中19-6BOP海上平台液力回收装置顺利投产,并成功并网发电。这项技术应用于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渤海油田,标志着我国海上油田液力回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检验,这项技术额定工况点水力效率突破86%,多工况平均效率超过80%,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
温岭市被称为“中国泵业之乡”。流体中心团队40多年来长期对接温岭水泵行业,支持温岭泵阀集群产业规模达千亿级,成为长三角校地合作的典范。如今,在江苏大学流体机械温岭研究院,常驻研发团队、科研人员、研究生等近100人。
聚焦泵阀产业高端化与安全性需求,流体中心已在南水北调大中型泵站装置、“华龙一号”核主泵、应急供水和农业节水装备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成功研制出多项替代进口的产品,为企业新增产值超32亿元。
依托全国唯一的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体中心为我国高端流体装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作出了杰出贡献。张德胜表示,未来流体中心将加快实现国家流体工程装备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建成国际一流的流体机械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5年10月22日 3版
文章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5/10/38687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