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新华日报:开足“双引擎”,聚力“双一流”

发布时间:2016-11-29 浏览量:

   “十二五”以来,江苏大学聚焦内涵提升,确立了“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引领下,学校通过大力实施“国字头”和国际化两大工程,有力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吹响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号角,为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大学作为农业工程学科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方面要找准学校自身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方案的融合点,积极作为,努力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多做贡献;一方面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提升内涵、强化特色,通过“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实现学校事业的新跨越。基于此,我们的思考是:开足“双引擎”,聚力“双一流”。

引擎之一:

优势特色学科引领

学科是构成大学的基本元素,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石。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就是一流学科建设。这就赋予了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神圣使命。要发挥好优势特色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必须要鲜明突出两个聚焦:

一是要聚焦学科学术逻辑,提升学科实力水平。学科学术逻辑是指学科的学术水平。根据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ESI,目前我校以5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并列全国第37位,并列省内第4位,这就是显示学校学科水平,并在未来发展中可资与“世界同类高校”进行对比的重要参照。为此,“十三五”学校学科建设就是要在“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交叉发展、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促进ESI潜势学科发展的相关政策,全力打造大农业工程学科群。“十三五”末,力争新增ESI前1%学科2~3个,1个学科进入全球2‰。同时,建成10个左右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打造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拓展一批与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形成能够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高原。

二是聚焦学科社会逻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学科社会逻辑是指学科建设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尤其是一流学科更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领域,精准发力。江苏大学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并在农业工程领域获得8项国家科技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3篇全国“优博”,且服务江苏地方经济7个方面的指标中6个方面的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的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向江苏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就是要围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以建成苏南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为目标,着力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对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我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引擎之二:

国际化战略助力推动

“双一流”系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因此,国际化必是“双一流”的题中之义。据此,我们将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全球视野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聚集一批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大师,是一所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关键。“十三五”学校将大力实施“金山学者计划”,围绕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和重点科研领域,重点加大海内外从事重大原始创新研究和有望实现重大突破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构建形成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高端人才金字塔结构。到2020年,建设形成一支以15~20名左右能够参与国际前沿竞争并产生国际重大研究成果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高端人才,80~100名左右带领本学科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优秀人才群体,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师资保证。

二是面向世界的一流人才培养战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目前学校留学生达到1700余人,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中学历生13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180余人,留学博士后31人,学历生规模列全国第42位、江苏第2位。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把来华留学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规划,紧紧围绕国家外交战略布局,按照规范管理、提质增效的要求,积极拓展中美、中欧人文交流奖学金以及中蒙、中坦、中埃和中印尼等专项奖学金项目,全力做强来华留学教育。“十三五”学校还将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本科国际化专业和本科生国际化课程,进一步加大学生海外游学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确保“十三五”末,在校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本科生超过5%、硕士生超过10%、博士生超过30%。

三是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科技战略。近年来,学校相继建成了包括“中澳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中美合作鲜切产业研究院”“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中丹材料学联合实验室”等一批中外合作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十三五”学校将进一步建设5~6个高水平中外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国际创新平台,要通过国际创新平台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努力实现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突破。

(作者系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