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大学: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和“入脑途径”

发布时间:2021-06-02 浏览量:

“后来的你们,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吗?会有光明的未来吗?共产党人依然在坚守自己的使命吗?”“向前辈报告!您描绘的蓝图已化作现实,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月26日,在江苏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上,角色扮演、情景对话、集体朗诵……大学生们和“红军战士”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青春对话。虽然表演尚显稚嫩,但他们力图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伟人的初心与使命,仍赢得了阵阵掌声。

小切口、大主题,近年来江苏大学《概论》课始终注重依托“四史”教育,摒弃传统与单调,让学生从参与到做主,将教学内容和模式从书本上延伸到书本下,从课堂内辐射到课堂外,成为了学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从参与到做主 穿越时空的思政课“有知有味”

给青年一代上好思政课,讲好党史,不妨先从“同龄人”入手。

“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0岁,指挥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40%左右的战士是14至18岁的未成年人。”两周前,在卓越学院2019级金山英才班的《概论》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金丽馥用一组数据向同学们清晰讲述了红军长征其实正是一群跟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人的故事。

“百年前,他们也正青春。让‘青春’隔着百年‘对话’,学生们也许会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课堂上,金丽馥通过一份以“穿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为主题的实践作业,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

接到这份特别的作业,这群“00后”大学生很兴奋。

大二学生高凌霄告诉记者,其实他平日很喜欢阅读有关党史的文章书籍,也会有意识地进行收藏整理和记录,因此很期待这次能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将所思所想与老师同学们一同分享。“准备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自己讲、听同学讲,理解也更加深刻。”高凌霄说。

“我们在历史书上匆匆翻过的一页,或许就是你们的一生。”“你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想象得深重太多。”......讲台中央,学生们言语间透出的自我理解令人惊喜。

现场被邀请作为“听众”之一的教务处副处长薛宏丽说,“让学生主导思政课,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让我们换位思考当下大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思政课,为我们打开思政课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学生“讲”,老师“听”,这场对话不仅是一份《概论》课实践作业,也是思政课教学的一次创新尝试。

从“平面”到“立体” 打开“视”界的思想教育有声有色

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之外的教学育人同样重要。

以往,每年的《概论》课都会带领学生前往社会实践基地做实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今年,《概论》课还将课堂搬进了党史教育红色展厅、红色影视厅,打造“展厅里的思政课”,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丰富教学载体。

迈入江苏大学图书馆,抬眸便可见“江苏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此处便是“展厅里的思政课”第一站。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学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史教育文化墙、党史大事记、我们的成就、重温入党誓词等10个板块。走入其中,既可以在一幅幅图片中体会革命先辈们不朽的革命精神,也能在各式的奖章奖状、科研成果中感悟江大师生的使命担当。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梅心诺在观展后感叹到,“初看只觉红色炫丽,再探已是热血沸腾。”

然而走进红色影厅,看完红色影视作品《建党伟业》,梅心诺的感悟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感恩这红色百年,感恩这一代代的‘中国脊梁’。我将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奋建更美好的未来。”梅心诺说。

树立“创新教材”的观念,大胆突破教材的限制,向书本外、向课堂外延伸,从“可听”到“可视”、从“平面”到“立体”,这样的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也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从“低头课”到“金课堂” 春风化雨式的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一开始总认为思政课会是老师一直讲,我们只管记笔记、划重点,但现在回忆起来思政课其实上的很轻松。模拟法庭辩论赛、图书馆读书会,灵活多样的的教学形式让我们可以有很多机会一起互动交流。”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陈金波回忆说,区别于传统的“PPT教学”,这样的课堂令人印象深刻。

学生感受到的变化,来自于老师们的不断努力。

2012年,《概论》课程组团队获批江苏省高校首批思政课示范点建设项目,打开了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新局面。团队成员率先转变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主“讲”,转向师生协同合作,采用系统讲授、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演讲应答、田野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建立新时代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金课”新模式。

作为《概论》课的课程负责人,谈到新一轮思政课的课程改革,金丽馥觉得要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就得了解如今的大学生关心什么、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尤其要以学生为本,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

给卓越学院金山英才班的学生上课时,针对其学术型、精英型工程类人才培养要求开展有关“工匠精神”的讨论;给文科类学院学生上课时,引导学生对文化建设畅所欲言。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培养模式的学生,都能在思政课上得到一展所长的舞台。

效果好不好,学生说了算。在对近年毕业的500余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及模式认可率达95%以上,课程组团队成员评教分数均超93分。如今,在校园里提起思政课,原本学生心中枯燥乏味的“低头课”,已渐渐变成了既“抓眼球”又“触灵魂”的“金课堂”。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年6月1日

文章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215326/611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