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光明日报:江苏大学:跑出农机教育事业“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0-12-24 浏览量: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他强调,“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是新时代涉农高校教育事业举旗定向的思想遵循,也是涉农高校的初心使命在新时期的精确概括和明确要求。

作为一所以农机起家的综合性大学,江苏大学全面领会精神要义,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正式发布《江苏大学“095”工程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加速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的办学思路。学校发展就此摁下了“快速键”,跑出了“加速度”。一股“树一流、争一流、奔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让整个校园热潮涌动。

集结精锐,攻关“卡脖子”问题

在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楼实验室,隆隆的机组声如同战斗号角,振奋人心。

“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1点,连轴转已近三个月。虽然辛苦,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抱怨。”正在参与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二级坝泵站初步设计的博士生赵旭涛说,“看到所在学科为国家所作的贡献、所获的认可,我更加坚定了从事节水灌溉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们就要做到极致。”历时20多年、三代人接续奋斗,以中国“泵业泰斗”关醒凡教授为首的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科研团队,致力于解决我国水力机械存在的“卡脖子”难题,研发的系列高性能低扬程泵水力模型,已应用在包括江都第四抽水站在内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21座泵站中。泵站平均运行效率提高了5%以上,每年可节省约1.75亿元。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工科优势,围绕发展农业装备的国家急需,结合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强涉农学科建设,形成了以农业机械、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装备、农用动力、农业电气化、农业生物环境、农机先进材料、农机先进制造、农业生态环境、智能农业装备为核心的大农业工程学科群,先后成立了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工程学院、农业装备学部。今年,学校更是一口气建立了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院、智能农业研究院、收获装备研究院、田间管理装备研究院、江苏大学—徐工集团农业机械研究院等6个研究院。

日前,农业装备学部2020年立项项目尘埃落定,共对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等学院申报的19个项目资助1500余万元。至此,近三年农业装备学部总资助金额已达4200余万元。

“通过农业装备学部项目汇集优质创新资源,吸引非农业工程学科科技工作者加入农业工程领域,联合突破‘卡脖子’技术和面向未来的智能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是学校全力创建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一流学科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说。

“顶天立地”,构建高端智库

在全国水产养殖机械化现场会上,一辆白色的无人作业船驶入蟹塘,投饵、施药、转塘、驻泊,流畅的作业演示让200余名农机、渔业代表拍手称赞。

“一亩水面的投饵时间要多长?续航能力怎么样?”“怎样保证饵料分布均匀?”“一艘作业船价格是多少?”……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赵德安被养蟹大户包围着,详细介绍自己研发的河蟹养殖智能投饵施药作业船。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及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发展较快,但是短板弱项也较为突出。水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必须下大力气攻坚克难,尽快突破。

2016年第一代样机在校内试制成功。但很快,赵德安意识到,船体太重,下水容易上岸难,养殖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必须进行轻量化设计。

几经优化,投饵船已更新到第三代,重量从近500斤降到300多斤,机械结构和产品化设计都有了明显改观,还增加了施药系统以及辅助转塘和自动驻泊两项功能,一艘作业船可以实现投饵和喷药两项作业,也可以供多个蟹塘使用,能有效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农民急需的技术就是我们的科研方向,要多搞雪中送炭的技术,不只做锦上添花的文章。”这是赵德安多年的科研心得。

涓流成海,众木成林。长期以来,江苏大学众多科研工作者始终将责任与使命构筑在“三农”的发展命脉上,用科技的力量为改革发轫、用扎根的决心为振兴添瓦。

基于农业专家赵亚夫研发的越光稻收割损失率高的问题,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及其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台新型收割机,使碾压率降了一半,再生季产量提高了20%~25%;基于在大田和果园施药作用中,农药利用率低、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农业工程学院研究员贾卫东及其团队经过5年时间攻关,研制的“喷杆喷雾减药增效关键技术及装备”可省药20%左右,同时由于机器作业效率高,一天作业面积便可达2000亩……

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之一。在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看来,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大力推动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动力和智慧力量。

改革先行,培养新型人才

培养服务“三农”的“知农爱农”人才是全国涉农高校的根本。何以知农?何谓爱农?这是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12月19日,在第六届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国际创新大赛闭幕式上,江苏大学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连续第六年捧得“优胜杯”。获得一等奖的农业工程学院研究生孙贻新激动地说:“参加科创竞赛,是对自己科研工作的一种鼓励和鞭策,也是激发自己潜力、能力和热情最好的方式。”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涉农专业改造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度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深植于田野乡村的生动实践中,打通人才培养与“三农”发展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引来、培养并留住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今年,学校在积极开展“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的同时,新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等13个微专业;为引导更多学生投身涉农专业学习,给137名涉农专业2020级本科新生发放奖学金47.7万元,农业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新生发放奖学金71.2万元;为深化产教融合,学校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南京研究生院,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机化研究院共建北京研究生院,与中国一拖集团共建洛阳研究生院,在江苏沃得农机、苏州久富农机等一大批农机龙头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

作为我国农机教育国际交流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大学便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的委托,为39个发展中国家开展高级农机管理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高级农机管理人员和专家。学校由此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使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行动,推进“一带一路”农机人才培养。

由江苏大学发起的农业装备国际(产能)合作联盟开展了“一带一路跨国技术转移”“抱团出海走出去”“国际人才实践基地建设”“国际人才海外市场就业招聘会”“感知中国——走进农场、感受农装”等项目。其中,多家农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为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推动农机企业“走出去”架起了互联互通的桥梁。

“面向未来,江苏大学将坚定矢志奋斗的使命初心,努力识变、应变、求变,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拿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为我国‘三农’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袁寿其说。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2日8版

文章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12/22/nw.D110000gmrb_20201222_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