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新华日报:牢记使命,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发布时间:2019-11-22 浏览量: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

关注交汇点 看相关报道

记者:当前,江苏大学紧紧围绕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愿景,把优势资源和力量向特色学科聚焦,请问具体有哪些举措?

袁寿其:江苏大学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中长期奋斗目标。一流大学的核心是一流学科,对于江苏大学而言,就是要全力打造农业工程一流学科、构建农业工程一流学科链。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新要求。江苏大学是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创办的,是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骨干力量,更是农机装备领域的排头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就是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就是强农兴农,面向农业农村主战场进行科技创新,面向国家需求进行技术攻关。

我们着力完善农机人才培养体系,相继恢复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今年开始,本科招生新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校涉农本科专业数达3个。“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等一批微专业面向学生开放选修,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农机人才。专门设立涉农专业本科生奖学金,从全国吸引了一批优秀学子进入农机专业学习研究。

我们不断强化农业工程学科内涵建设,成立农业装备学部,重组农业工程学院,建成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又专门成立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高端智库。学校各学科在聚焦特色优势方向的同时,强化与农业工程学科的交叉,将其作为本学科特色方向之一进行重点打造。

最近,省教育厅、镇江市政府共同推进江苏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合作协议签约,这是学校继2017年省部共建后的又一重大发展机遇,我们将凝聚各方力量,全力创建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

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立德树人,江苏大学正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前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袁寿其: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三全育人”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重要抓手,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挂帅领衔,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校领导担任10个工作组长,从领导体制和顶层设计上确保“三全育人”工作向纵深推进。

召开了4000人规模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会,部署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和“三全育人”创新发展中心等机构,统筹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带动各单位、各群体、各岗位育人积极性,营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围。

整合育人资源,拓展育人平台。譬如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思政课程研究中心”,打造思政“金课”,将中华文明与《梦溪笔谈》、新农村建设研究与智能农业装备等特色内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前沿课程,打造特色课程育人品牌,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正向叠加。校党委书记给新生上思政第一课,校长为毕业生上思政最后一课,举办校园热点“面对面”等活动,做好铸魂育人。此外,还倾力打造了研究生支教团优秀项目等实践育人品牌,构建完善“六爱心”志愿服务体系,让学生在实践励行中成长成才。

记者:江苏大学近年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敞开留学大门,学历留学生数量居江苏高校首位。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江苏大学有着怎样的探索?

袁寿其:江苏大学近年快速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坚持不懈地把“国际化”作为战略引擎。可以说,我们下好了国际化的先手棋,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推动和引领了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

目前,学校有“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等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合作交流。学校是“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江苏方首轮主席和秘书处常设单位,积极推进联盟框架下与英方成员高校广泛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教融合的合作交流。我们还是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的发起高校和理事长单位,通过该平台与世界一流农业工程大学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农业机械化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学校加速师生国际化,建设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聘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诺奖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爵士为学校兼职教授。要求45周岁以下晋升正高职称的教师需有1年以上的海外经历。目前在校学历留学生近2200人,位居江苏第一位,每年有1000余名学生赴境外游学、访学和留学深造。我们还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农业装备国际产能合作联盟的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本土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沈峥嵘 晏培娟 王 拓

摄影:杨 雨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2019年11月22日3版

文章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1911/22/c71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