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中国科学报:黄娟:愿做绿荫那片叶

发布时间:2019-09-11 浏览量:

                                                                              黄娟

■本报通讯员 吴奕

高三时,父母和老师都希望黄娟报考师范专业,想当工程师的黄娟悄悄修改了高考志愿,考取了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毕业留校,上课教学培养起了工程师,如今的黄娟已经是江苏大学工程图学教学团队负责人。

每有学生好奇地问:“老师,我感觉你特别喜欢工程图学。”“当然了!简单地说,这是我的饭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就是我的理想。”说这话时,黄娟很自豪。

因为热爱工程图学,黄娟在意与之相关的所有事情:她要求学生画图要像对待自己的仪表一样,干净整洁;不认识的学生有疑问求助,她都热心解答;如果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她就有说服他的冲动……黄娟希望,自己对工图课程的情感能够传递给学生,“甚至让他们也爱上工程师这个行业”。

新教师,一当就是七八年

2000年毕业后,黄娟进入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图学教学团队。在这个有着优秀教学传统的团队中,陈是煌、卢章平、戴立玲等为代表的教师为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投入的精力和热情,深深打动了黄娟。

“我一直把自己当成新老师,新老师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图学组前面一段时间长期没有引进新老师,自定义为新人的黄娟一直处于新人学习阶段,认真地听老教师的课,承担图学组的基础工作,她认为这些都是一位新老师理所应当做的事。

因工作调动,和黄娟同年进入图学组的戴立玲经验丰富,黄娟把戴立玲视为榜样,两人都愿意为学生、为教学投入,教学方法一脉相承,交谈时也十句有八句不离教学。

戴立玲有句名言:“耕耘的时候就不要只想着收获。” 黄娟非常认同,在做事的时候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她认为,要把教学做好,门槛是很高的,“和前辈相比我还差得很远,必须不停地学习”。

八年以后,图学组又进了新老师,黄娟方才认为自己不再是一名新人。2010年,踏上讲台十年之久,黄娟终于有勇气参加学校讲课比赛,第一次参赛就是中级组第一名。这次讲课比赛奠定了黄娟的信心,也鼓励她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历经《工程图学》江苏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图学基础》课程从无到有成为省精品课程,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江苏省精品教材、江苏省省“十二五”重点教材,团队连续四届获得江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团队负责人的接力棒交到了黄娟手中,她觉得这是崇高的责任,也是巨大的压力。“整个课程、团队,如果没有发展,就会落后。”在她的带领下,近年来江苏大学工图课程团队不断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图课程也获批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认真教,陪伴学生每堂课

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工程图学是专业基础课,江苏大学有45个专业开设这门课程。“工程图学是工程界的语言,做什么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黄娟说,认真学了,学生也许不能一下感受到课程的重要性,可一旦学不好,带来的学习隐患特别多。

尽管十几年来上的是同一门课,但每年每个班级,黄娟的课件都是不同的。接受一个教学任务后,她会去学习和研究专业背景、教学目标、后续课程安排以及就业情况,组织教学内容,研究适合的教学方式。

图学课程需要手脑结合,几乎每次课都有作业。及时批改作业,在上课前总结前一次作业情况,讲解作业内容……面对几十个学生,黄娟能够准确说出这道题错误有几人、哪位学生理解错误,并揣摩做错的原因,甚至能指出这道题谁和谁错的是一样的。由此,学生对待作业、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由得认真严谨了起来。

无论是机械专业还是近机械专业,她都要求课程学习的平均分要达到85分。有学生在班级群里吐槽,“老师,我感觉每天都只学工图了。”黄娟认真地回答,“每门课程都很重要,但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工图学习至关重要。它贯穿了大学培养计划的四年,学好工程图学,大二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大三的制造工艺,大四的毕业设计等都会用到。”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多来自文科,对学习工程图学、画图非常抵触。黄娟特意接了这个教学班,用了一堂课时间,和学生就课程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讨论。整个学期,班级的学习风气和效果都很不错,班级平均分超过了85分。一位女生告诉黄娟,“老师,我一开始是真心不喜欢这门课,但是我喜欢你这位老师,后来发现工图并不是那么难。”

因为运行在线课程,黄娟接手了一次重修班,从此连续上了六年重修班的课。“既然重修,为什么只求过不求高分呢?好好学习,就一定会有好成绩。”她要求重修的学生课前预习、做作业,带着困难和疑问去上课。

上重修班的课要付出更多,每次课黄娟都要重新备课,还不能备得太早,要根据作业情况和学生反馈来准备下一次的课。遇到学生听不懂的地方,她会尝试改变教学方法,PPT看不懂就手画,手画不能理解就用软件,甚至用CAD软件制作动画。一些学生不按照要求学习,黄娟也会撂下“狠话”,“接下来的几年,重修班都由我来上,要想过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

常有人劝她,上重修课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可是黄娟很心疼重修的学生。她认为,重修班可以挽救很多学生。大一不及格,大二及时补回来,通过这门课修到学分是一个目标,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借助重修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心,“这比通过这门课本身的意义更大”。

变化中,看待怎样教得好

黄娟说,工图是门经典的老课,理论知识是经典的,表达的规则是有标准可遵循的,难就难在它传递的是一种思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仅仅讲顺很容易,想要讲好并让学生快速有效掌握、理解形式和方法,就需要教师不停地研究。

“表现一个赞赞的课堂(镇江话,赞为第三声,意为表现一个完整、完美的课堂),不出任何纰漏,老师是主讲。”她也坦言,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她完全可以把课堂当作表演,所有环节安排好,讲得非常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

然而,教得越多,思考得也越深,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算得上优秀?看到教室中学生的眼睛紧紧盯住自己,黄娟并不满意,她认为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近几年来,在给金山英才班、卓越班上课时,黄娟开始了教学改革的实践,翻转课堂、引发讨论,逐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而自己仅仅充当引导者。她对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义,“一门好的课程不应该只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而要让教学过程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思考”。

也有大一学生并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2013至2015年,黄娟的学生评教分数连续三年名列团队前三名。近几年,经历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的评教分数反而没那么高了。黄娟并不感到意外,“从这个角度讲,大一学生一部分会认为老师用了心思,也有一部分学生习惯被动式学习,自身的思考少一些”。

教学和团队,是比天还大的事儿

图学组共有专职老师17位、兼职老师3位,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有8位。作为团队负责人,黄娟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团队好的传统更好地延续。

“在线课程建了三门,后面重点开展混合式教学和新型教材建设。如何达到平衡?”黄娟开展工作的秘诀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把所有的课程和任务进行量化,大家互帮互助,同事间相互协调。

同事们都说她教了一门工图,无论说什么都能绕到工图上去,“因为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工图”。教学工作千头万绪,每当黄娟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到团队赋予她的责任,“很多时候做事,就是要对得起这份责任”。

2017年,黄娟怀了第二个孩子,临产前,因为长时间使用电脑修改慕课讲稿,双腿浮肿得厉害。每天晚上11点多,黄娟就在爱人的陪同下去操场散步,绕上六七圈直到消肿了才能休息。孩子出生后,工作压力也导致她产后焦虑,严重失眠,每天晚上仅能入睡三个多小时。“失眠了怎么办呢?睡不着就继续改片子。”黄娟自嘲地说。

对待工作为何要如此义无反顾?黄娟表示,在她的心里有一杆秤,团队、教学的事就是大事,“不能因为任何个人原因受到影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必须全力以赴”。

偶尔一次看电影《无问西东》,电影里面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各行业的菁英。这对黄娟触动很大,她又细细地看了很多遍,“老师上的并不仅仅是一门课,而要把学生带入行业,让学生爱上这个行业,并对行业有深层次的思考”。

和新生上课时,黄娟也会提到自己的职业选择。原来,黄娟的父亲就是一位机械工程师,把图纸当作宝贝一样看待。久而久之,黄娟也迷上了工程师这个职业,“虽然我没当上工程师,但是看到梦想在学生身上延续,也是另外一种实现”。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09-11 第5版 学人)

文章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9/34949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