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中国科学报:瓶窑镇内寻古技,油纸伞下话江南

发布时间:2019-08-14 浏览量: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日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绘梦”实践团队来到浙江省杭州市瓶窑镇塘埠村,参观纸伞之家,采访余杭纸伞传承人刘伟学,探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技艺背后的故事。

随着现代伞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油纸伞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但由于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独特的制作技艺,油纸伞顺利转型成为艺术品。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油纸伞技艺已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一把油纸伞,需要号竹料、穿边线、裱伞面、上绘花、刷桐油五大步骤。”在余杭纸伞展示馆,手工艺人向大学生们介绍,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就是说纸伞制作工序的冗杂。实践团成员现场见到了裱伞面、上绘花和刷桐油等过程,手工艺人将伞面糊在伞骨上时需要非常小心,因为伞面十分易破,一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余杭纸伞也曾面临失传的危险,余杭纸伞传承人刘伟学的祖父刘有泉先生窥察到了纸伞的魅力,多方寻求纸伞技艺的艺人,最终将纸伞制作技艺保留了下来。

在与大学生交谈时,刘伟学分享了一个故事:“爷爷有一次身体不好需要动手术,至少要在医院待一周时间。爷爷是负责制作弹簧和伞杆的,如果这部分停下来,纸伞的整个生产流程都会停滞。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爷爷在手术前一天加班做了一大批伞杆,第二天才肯放心上手术台。”老一辈手工艺人对油纸伞的珍视和对后辈的关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沿用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传统油纸伞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刘伟学也讲到,过去的油纸伞只是一种雨具,而现在可以是一盏灯,可以是一个摆件,“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油纸伞中更为深入的价值”。交谈中,大学生也为刘伟学出谋划策,提议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油纸伞技艺,为纸伞技艺的发展增添新的机遇。

“刘有泉、刘伟学祖孙二人带给世人的不只是一批制作精良的油纸伞,更多的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绘梦”实践团队大学生肖彬说,中国传统手工艺人对于“美”和“精”不懈追求的这种工匠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思考,而通过实践也感到大学生有责任去了解和传播非遗文化,帮助纸伞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得更远、更广。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9年8月15日第8版

文章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8/34867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