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中国教育报:高校怎样踩实暑期实践的“步伐”

发布时间:2017-09-04 浏览量:

企业实习、社区调研、下乡支教……每年暑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怎样“较真”社会实践,避免“走过场”“混学分”……暑期,周刊走进多所高校,探寻高校应如何踩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步伐”。

“实”起来:不“打酱油”不“混学分”

7月24日,当袁一萍把1000元的“飞翔”奖学金送到孙富金(化名)手中的时候,看到孙家人露出的笑容,自己却哭了。因为这笔钱,是袁一萍和小伙伴们的“血汗钱”。袁一萍是西南石油大学一名学生记者,今年暑假,她与14位小伙伴来到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旧堡乡开展社会实践,并在当地为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设立5000元的奖学金。

这是该校来旧堡乡开展社会实践的第四年,按照惯例,包括奖学金等活动所有经费不能向家里要一分钱,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

以前,在大学生全媒体中心组织的社会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抱有“打酱油”“混学分”的态度,这完全背离了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为改变这种思想,团队想出了一个办法:通过自己双手的劳动自筹活动经费。

经过几年摸索,这个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学生在自筹经费这个过程,比开展纯粹支教、调研式社会实践的收获更大,得到的历练更多。“因为是花自己挣的辛苦钱,社会实践可不能再走马观花了,一定要有所收获才行。”队员何佳说。

与大学生全媒体中心组织的社会实践队不一样的是,该校助学励志协会在队员选拔方面“有一手”,并作为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抓手。

该协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会组织十支左右,100人队伍的社会实践队,奔赴四川省的阿坝、凉山等山区开展支教活动。

这100名队员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兵强将,虽然社会实践7月份才开始,但协会队员的选拔从5月份就启动了。队员选拔整个过程十分严格,要经过笔试、面试、体能测试、试讲等多重考核,才能被纳入团队。

“通过层层筛选,就会把抱有打酱油想法、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淘汰出去,从而把那些真正想去,愿意去的学生选拔出来,这样的社会实践效果肯定不错。”助学励志协会的指导教师陈刚说。

“为防止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学校通过正面引导,加强指导,让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从‘要我去’主动转变为“我要去”,从源头上,让社会实践真正‘实’起来。”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正文说。

“联”起来:校地双赢是关键

“我们社区学校的小娃娃非常喜欢四川农业大学这些哥哥姐姐。希望你们再多送几个来,有几个我们要几个,伙食、交通我们全包了。”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红专社区的姚真蓉主任激动地说,希望学校追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名额。

在我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应是政府社会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却成为高校团学组织唱独角戏的一项活动。

而在四川农业大学开展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之所以能和基层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学校团委书记廖鹏认为,主要得益于学校大力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化、日常化,让学生带着项目、带着技术、带着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去实践,一方面能为推动地方工作贡献力量,一方面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技能,实现校地双赢。

“老乡,加个微信群嘛,以后有什么畜禽常见疾病,还有兽药使用等问题,可以随时问,学校专业老师也在群里。”暑假,在雷波县汶水镇,动医学院刘雅茹同学带领“情系三农”社会实践小分队忙着为养殖户服务。

他们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雷波县是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县,依托学校在此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不少社会实践团队来此助力脱贫。从2014年到2017年四个暑期,仅动医学院“情系三农”小分队就为当地养殖户赠送了上万件兽药,为2.5万只动物接种免疫,开展了20余场知识讲座,自制并发放近2000份禽畜预防疾病手册。“有专业知识做支撑,有专业老师做保障,让社会实践真正为民所需,而不是扰民,当然基层会欢迎。”刘雅茹说。

“有了川农大的丰富资源,带动贫困村发展这盘棋就活了。”简阳市三合镇石马井村的“第一书记”饶和斐很是欣慰。7月10日,石马井村和川农大农学院签署了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和院地合作框架协议。在农学院的牵线搭桥下,石马井村脱贫攻坚还搭上了“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快车,多校农科学子将在调研基础上,依托学科优势,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与当地农户建立一对一的长效帮扶机制。

据悉,今年,该校共有1308支团队投入到以“勇于实践创新长才干,助力扶贫攻坚奔小康”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行动中,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农业学科特色,有力助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管”起来:增强育人功效

这两天,正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青海,负责挖掘记录“两边两路”上的浙大故事的杨睿远,除了要做好每天的素材整理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学生们的身体状况。

他需要做的最基础的一件事,就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天向远在2300多公里外的大本营浙江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安全信息上报。“学校还为我们每一个团队配备了小药箱,购买相关保险,一旦出现高原反应就会启动应急预案。”杨睿远说。

在浙江大学,每名学生毕业前都要修满社会实践学分。为此仅2017年该校就有社会实践队伍500余支,近7000名学生去往全球各地实践,如何管好这个“大盘子”,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浙江大学校团委书记沈黎勇介绍,当前该校正在探索“四课堂”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分管理使之更有抓手和活力。学校成立校级层面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开展相关统筹工作,各院级也成立相关领导小组,负责本级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期培训、过程考核等。

这种育人管理模式,变学生过去的被动实践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意愿。今年去青海是杨睿远社会实践的“二刷”,他说:“因为自己参加的实践团比较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加之对青海原子城这个选题非常感兴趣,因此今年继续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假期。”

社会实践的考核评比并不是简单的“优秀认证”,浙大通过表彰这一形式,更多的是推广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宣讲自己的收获,这也成为丰富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

“要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江苏大学团委书记王丽敏介绍说,江苏大学在社会实践的管理上,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

“不来的话还真有点担心,支教质量、大学生管理都和计划有很大出入。”8月初,陪伴江苏大学太阳花支教团来到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甘谷县马窑小学,江苏大学辅导员赵钧和支教大学生同吃同住,一起过上了支教生活。

身份如何定位?赵钧说,自己是个服务员,也是个监督员,“一切听从学生的安排,安排课程了就去上课,安排做饭就给学生们做好后勤保障。”赵钧说,自己全程跟踪,每天走一走、转一转、晚上开下总结会,对学生支教的过程和质量起到了监督作用。

为了加强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管理,江苏大学成立了校院两级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要求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统一,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构建一支“双导师”指导的实践团队。

实践归来话成长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学生 毛子昕

我们是实践者,也是记录者。参加挖掘记录“两边两路”上的浙大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我们寻访浙大西迁办学旧址,挖掘整理浙大西迁故事,这样的学术寻根实践是一种更有动力的传承。

电子科技大学政管学院2015级学生 饶蕾

在都江堰市胥家镇桂花社区,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产,看到了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的奇迹,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之路的不易,也更坚定了助力新农村建设、践行当代大学生责任与担当的决心。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学生 魏欢

今年暑期,我所在的团队实地探访河南大学落实精准扶贫的情况。通过采访村里的贫困户,了解到众多贫困家庭盖上新房,收入也增加了,日子越过越好,只有切身所见才能真正体会到国家扶贫政策对百姓的帮助。

苏州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2016级学生 胡晶辉

我们社会实践团队以中医养生为主题开展了调研,从疑虑到认可与接纳,我们学会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解决问题、总结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无论大小,实践过程的本身对大学生的成长就是意义非凡的。

西南石油大学法学专业2016级学生 周芸晰

这次我们快乐学校支教队来到了达州的山区观庙,开始了为期两周的“陪伴留守儿童”支教行动,山区支教的住宿和饮食虽然艰苦,但心中回旋的都是蜜糖般的记忆,尤其是陪伴孩子们的时光,仿佛夜空中的碎星,黑夜也无法掩盖它们的璀璨。

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及自动控制专业2016级学生 吉星照

在贵州织金县下红岩小学支教的一个月,我最喜欢去家访,每天的家访路其实是一条走进孩子生活、走进他们内心的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物理专业2016级学生 周小卉

炎热的七月,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了红旗飘飘实践队,在北京参观了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如果不亲眼来看一看,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历史需要学习,红色精神需要传承。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 杨文凯

暑假,在“寻访校友故事,传承建大精神”实践团中,我去宁波和上海拜访了十余位杰出校友。短短几天的接触,感受到不同校友的态度风格和独特经历,但相同的是他们的朴实勤奋,而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5级学生 马雯琦

这个夏天,适逢建团95周年,我们“弘毅笃行”实践队追寻共青团足迹,十来天的时间,以为只是一瞥,没想到却成了惊鸿。团史还在续写,风骨仍在刻画,青年仍需勇担责任,继往开来。

文章链接:http://www.jyb.cn/zgjyb/201709/t20170904_758283.html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4日